Search

與其「最好」,不如「夠好」

成為母親之後,女人很常出現的情緒是自責。
  • Share this:

與其「最好」,不如「夠好」

成為母親之後,女人很常出現的情緒是自責。

身為職業婦女,家裡又有三個孩子,老大老二一女一男,雙雙接近青春期,老三卻還是個小娃娃,每天的時間總是塞得滿滿的,導致近來越來越少有寫文的時間,每天一睜眼,孩子們的事就把心思全佔滿,由衷體會什麼叫「世事難兩全」這真理😂😂

上班時有上班的忙碌,回到家之後,卸下了醫師與診所負責人的身份,我是母親和妻子。大叔是一個很好的隊友,在妻子這個身份上,我總是感受到他的呵護和愛;但媽媽這個身份上,雖然大叔與我總是共同承擔責任、彼此尊重,但我偶爾還是會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媽媽。

三寶媽的日常就是,有時候一邊抱著哇哇大哭的老三安撫,一邊檢查兩個大孩子的作業。一邊想著要怎麼刺激小三的前庭、開啟五感,猶豫要不要擠時間組學齡前共學班,一邊聯絡著兩個大孩子的課外課程,與老師溝通教學內容與孩子們的學習狀況。

早已決定不再逼迫孩子成績和考試,但仍然會要求他們做好本份(比如老師出的作業必須盡力完成,不能敷衍了事)。而且,一旦跳脫出成績的迴圈,會發現孩子們能夠學習的事物其實很多,在考試之外,其實還有很大的知識海洋。

那麼,有什麼樣的課程適合孩子們去探索自我?要瞭解課程、要溝通細節,要跟他們討論意願,還要思考到課程安排與休閒活動之間的平衡......

多如牛毛的瑣碎事務,總在腦海裡打轉,媽媽們很容易想著自己「還沒做什麼」,因此忽略了「我們已經相當努力」。

全職媽媽們每天為孩子忙得團團轉,卻總覺得自己整天一事無成,羨慕著職業婦女可以在職場上發光發熱。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,有時候看到其他全職媽媽,煮健康營養的食材給孩子吃,總是陪伴在孩子身邊,也會油然而生一種羨慕。

即便很清楚自己的目標,也對目前職業充滿熱情的我,偶爾鑽牛角尖的時候,也會對大叔說:「我如果在家陪三個小孩,他們不知道會不會比現在更好?」

我很感謝大叔的是,他從來不會要我改變自己的志向,更不會要求我變成以孩子為重的母親。當我哀怨的跟他說出自己在母職上的挫敗感時,他有時會倒一杯紅酒遞給我,然後笑著對我說:「妳其實已經盡力了,妳做的夠好了。」

是啊,我們為什麼要追求「最好」?而不是「夠好」?

這個社會包括女人本身,都很常樹立起一個「完美媽媽」的典範。但是,當我們一直盯著所謂「完美媽媽」的標竿時,就會常常覺得自己「還不夠好」。就像是明明已經考了90分,卻還是因為沒有拿到最後10分而流淚。

當媽媽這個角色從來不需要追求卓越,在自己的身份角色上,願意用心面對孩子的媽媽,都已經是「夠好的媽媽」。

因為想要「最好」而自責,反而會讓我們一再逼迫自己,變成 #周慕姿心理師 所謂的「過度努力」。而過度努力的媽媽,卻也更容易因為求好心切,而讓親子關係變得緊繃。

廣大的媽媽同胞們,孩子們其實並不需要一個「最好的媽媽」,而是一個「快樂的媽媽」。我們都可以學著跳脫出社會上「模範母親」的框架,學著看見自己的用心與努力,肯定自己「夠好」的部分,才能把快樂的微笑帶回自己的臉龐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